学术沙龙:组织酸碱分子影像磁共振研究---原理,动物实验和临床转化

作者: 来源:发布时间:2016-01-22浏览次数:665

主 题:组织酸碱分子影像磁共振研究---原理,动物实验和临床转化

主讲人:孙哲 博士 副教授

单 位: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

时 间:2016年1月25日(星期一)上午9:00至11:00

地 点:杨浦校区(营口路101号)综合楼八楼会议室

承办部门: 科技处、医学影像学院

主讲人简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麻省总医院生物标志和代谢物成像实验室主任。孙哲教授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磁共振成像的开拓者之一。他在磁共振影像研究上,强调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应用数学、生物统计学、物理、化学、工程、神经学和放射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团队。他的学术贡献包括: 1)新磁共振影像序列的发展、图像处理、数学模拟;2)实验优化、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转化。孙教授在推动CEST成像的发展和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他第一个系统地阐明CEST成像与饱和射频功率的依赖关系,推动了CEST实验的优化。2007 年,他的工作证实pH值成像能进一步地区分缺血半暗带,解决了传统的以灌注(PWI)和扩散(DWI)为基础的脑卒中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2008 年,他首先实验显示了绝对酸碱度(pH)图像,开启了从pH加权到绝对pH成像工作。从2010 年开始,他提出并证明了定量CEST成像可以同时成像pH值和蛋白质含量,改变了传统的处理加权方法。这一成就使我们能够快速,无创地成像活体的pH值,弥补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pH和蛋白质含量的弱敏感性,提供了一个新的代谢指标。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断开辟新的方法,进一步地提高CEST成像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孙教授在扩散峰度和弛豫成像上也有重要的贡献。2013 年,他第一个实验证实了新的峰度磁共振影像显示了不可逆损伤的缺血脑组织,弥补了广泛使用的扩散像的不足,对于修正传统PWI/DWI不匹配有极大的意义。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们已经实现了快速峰度成像,并正在将序列转换到麻省总院、爱荷华州大学医院和多家中国医院。目前孙哲教授在专心研发临床pH成像从而推动代谢磁共振在卒中临床上的应用。孙教授在组织代谢损伤成像,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在影像指导下的治疗建立了新的技术和平台,承担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心脏协会(AHA)、健赞制药公司(Genzyme)创新课题十余项,总记超过三百万美元。孙哲教授发表44篇SCI文章,69篇会议摘要,获得多项美国专利。为近20份SCI专业期刊的审稿人,担任五份杂志的编委。孙哲教授受邀在许多大学研究中心讲学,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孙哲在许多国际会议邀讲座和全会简报,包括实验磁共振年会美国神经放射学年会化学交换饱和转移国际年会国际脑水肿年会并多次担当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和科学委员会委员。近年为多科研机构评审基金,包括麻省总院博士后基金哈佛大学催化资助项目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与! 

科技处

2016年12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