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血液肿瘤科招护士吗?”战胜病魔后,00后女孩在心中埋下一粒梦想的种子

作者:李晨琰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发布时间:2024-03-22浏览次数:60

瑶瑶(右一)治愈后,到上海市儿童医院做志愿者


“您好,请问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西路院区血液肿瘤科招护士吗?”听到有人询问,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护士长范琴抬起头,负责护理招聘宣讲的她很少遇到目标如此明确的求职者。

“小姑娘,你在那实习吗?”“不,我曾是那里的一名白血病患儿。毕业后,我想回‘娘家’工作。”……如此特殊的一幕,日前出现在上海健康医学院2024届毕业生首场春季招聘会上。说话的是00后女孩瑶瑶,上海健康医学院2023级护理学专业大一学生。

刚踏入大学,便早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和瑶瑶的亲身经历有关。病魔没有击垮这名女孩,被治愈后,她的心中从此埋下一粒梦想的种子。

长期住院的日子,总有温暖目光驱散惊慌

大一学生出现在招聘会上,多少有些稀罕。“我想先了解一下职业方向,当然最重要的是看看‘娘家人’。”与血液肿瘤科医护们长达两年多的相处,早已让瑶瑶将他们当作了家人。

时光回溯至2015年4月20日。这天正好是瑶瑶的11岁生日,也是她被确诊的日子:经过医生诊断,她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彼时,她的血红蛋白一度骤减至40克/升,仅普通人的三分之一。

家人将她送到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我记得,医生将我请了出去,与我的父母单独聊了聊。”十多岁的孩子心思尚没有那么细腻,却也知晓是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当时,爸妈的脸色很难看,告诉我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上学了。”自此,瑶瑶开始了长期住院,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白血病的治疗,很痛苦。“我亲身经历过钢针穿透皮肉骨头,抽取骨髓时钻心的疼痛;感受过趴在操作台上的恐惧无助;体验过化疗带来排山倒海的副作用……”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让她稍感暖心的是,总有一只温暖的大手轻抚着她的头,一束关切的目光将她笼罩,为她驱散内心的惊慌。

“我们这里的患儿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住院时间特别长。”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邵静波告诉记者,在以前尚不允许家属全天陪护的时候,日夜照护患儿的便是医护和护工。也因此,在血液肿瘤科住院部的走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医护人员抱着年幼的孩子,耐心陪伴。许多尚未成家的年轻医生和护士们,在这里率先当起了“父母”。


邵静波医生看诊中

“有一次,我还在半夜迷糊中,搁在冰凉床栏上的脚被护士慢慢放回了被窝里,护士还帮我轻轻掖好了被角。”也是在一次次的温暖与感动中,一粒梦想的种子悄然在瑶瑶心中埋下,“我以后也要加入这个队伍。”

平等的视线,就是对患者最好的激励

有一段时间,因为接受化疗,瑶瑶开始脱发。“衣服、枕头上都是头发,每天早上妈妈总要拿透明玻璃胶粘头发。”为了避免麻烦,妈妈干脆请了理发师到医院来为她剃发。尽管成了“小光头”,但瑶瑶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有人住院后会对医院产生恐惧,但我打小就是不太怕医院的小孩。”瑶瑶说,一个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她在这里获得了很多情感支持。

其实,患儿口中的“情感支持”,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护士长薛晓燕眼中,可以化为另外两个字,那就是“平等”。

在血液肿瘤科工作了几十年,薛晓燕说,在这里所有的医护都不会用怜悯和异样的眼光看待患儿,“我们把患儿当常人看,大家没什么不一样。”

平等的视线也让更多家长愿意敞开心扉。“每周的治疗不再只有痛苦与沮丧,不少家长期待能在这里和我们说说心里话,排解心事。”

如今,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已大大进步。“像瑶瑶这类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孩子,治愈率可以达到80%至90%,即使是难治、复发型白血病也有了更多治疗手段。”邵静波说,白血病早已不再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疾病,“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是积极的期待而非悲观的等待。”


瑶瑶向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赠书法


而让瑶瑶对护士这一职业结下深厚情感和向往的,还有这样一段凶险的经历。那是化疗的第九个疗程,她因心衰留院观察,不想又遇上输血小板过敏,很快气管水肿引发窒息。“我在意识逐渐模糊的时候,护士第一时间赶到我的床旁,幸好他们处置及时,我这才缓了过来。”

曾经的患儿,有望成为今后的同行

去年3月,瑶瑶发了一条朋友圈:“是女大学生啦!”配图显示,她已顺利通过春考,被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学专业预录取。

对于瑶瑶的选择,血液肿瘤科的医护们并不意外,薛晓燕更是第一时间留言,“感动,等你,这里好多好多人都会等你。”

曾经的患儿将成为同行,对于血液肿瘤科的医护而言,这无疑是对工作最大的肯定。令邵静波颇感兴奋的是,已经有好几名患儿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我们有名来自西藏的小患儿,也致力于要去西藏大学念临床医学专业。很多孩子选专业前也会来问问我们的意见,真是处成了家人。”



有句话,邵静波常挂在嘴边:没有人文关怀的医学是冰冷的。而这一点也与儿童医院所营造的家的文化不谋而合。

“医护们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在关心着每一位小患儿的情绪和心情。”瑶瑶说,这也是为什么她总将回医院复诊称作“回娘家”。如今,她正满怀期待,待学成后重回大家庭,争取用自身经历和专业知识鼓励更多患儿。

原文链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24074


责任编辑:钟亚菲